別在噪音環境中說話

作者: 義大醫院耳鼻喉科語言治療師 楊逸民
(轉載本文請註明原作者及出處)


嗓音異常的高危險群包括了職業上要長時間說話的人,例如教師、商人、業務員、總機等等,另一種就是工作環境噪音太強,因此說話時必須用力提高音量的人。

不過常常會有工作環境太吵而聲音出了問題的人,來到了語言治療室不服氣地向我大喊冤枉,理由是「我說話都只有用一般的力氣,又沒有像別人一樣用力喊或大聲說話,為什麼還是聲帶長繭了?」

也就是說,當我們說他聲帶長繭是因為說話方式不正確,太用力了,病患卻總覺得冤枉,因為自己覺得並沒有用力說話。

其實就算自己覺得並沒有用力說話,實際上在噪音環境中說話就是會和一般環境不一樣,而這是有理論支持的。

有一位法國的耳鼻喉科醫師 Étienne Lombard(隆巴醫師)發現了一個現象,人在噪音環境中說話時,為了使聽者可以清楚聽到自己說的話,會不由自主的改變說話的方式! 這個改變包括說話音量變大、音調提高、說話速度改變、說話時使用更多的氣流等等,而這個現象後來就以隆巴醫師的名字來命名,稱為隆巴效應(LOMBARD EFFECT)。

Lombard Effect是大腦偵測到環境背景噪音改變後,自動改變說話方式來提高說話清晰度以求提高溝通效率的一種應變,而這個效應的過程是非意識自主的,因此在臨床上有很多應用,例如可以觀察詐聾病患,如果讓詐聾病患處在某種音強的噪音下說話,結果他出現了Lombard Effect,那就表示他的聽力至少有到達該噪音強度的閾值,因為如果他真的聽不到,那麼不管在甚麼樣的噪音環境下他說話的方式都不會改變才對。

有趣的是,研究發現全喉切除後以食道語說話的患者也能觀察到Lombard Effect,由此又可證明這個效應的確是非自主性的,是大腦聽覺回饋機制的一環。此外相同效應也在鳥叫聲中可以觀察到,噪音環境中的小鳥叫聲其音量、音調、鳴叫的速度等都會改變,目的都是要讓自己的叫聲更清楚被聽到!

Lombard Effect臨床上還有其他應用,此處就不提了,在這裡我要提的是,噪音環境下說話,每個人就是會不由自主用與平常不同的力氣說話,提高音量說話代表更用力,也就是聲帶振動摩擦的力道更強、更容易使聲帶受傷,等到自己變成破鑼嗓子再大喊冤枉也於事無補!

所以為了保護嗓子,我們就要避免把自己放在噪音環境中說話,譬如找朋友聚會聊天就不要去太吵的地方,很多年輕人喜歡去夜店、去很吵的餐廳、速食店或PUB聚會,其實這都是不適合的,要盡量找安靜的地方才適合聊天,如果工作環境的噪音很大,那就盡量以筆談或手勢代替說話,如果真的必須說話溝通那就想辦法暫時離開造音,到另一個安靜的房間去好好聊,講電話也是一樣,常看到有人在吵雜的馬路邊對著電話大吼大叫,殊不知自己正殘害自己的聲帶,如果不是很迫切馬上要談的事情,不妨請對方稍候,等自己到一個比較安靜的地方再繼續講電話。

讓自己在安靜環境中說話,不但比較不累,又不傷聲帶,而且更有氣質,真是一舉數得! 不然等到長繭了要開刀,還要禁聲休養,然後還要到語言治療室來學正確的說話方式,我可能還會說: 語言治療師有在說,你都沒在聽啊!

(轉載本文請註明原作者及出處)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齊齊的爹 AzizDa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2) 人氣()